婆媳电视剧(婆媳电视剧完整版免费观看)
90年的时候,浦东确定要开发起来了 ,上海开始“摸着石头”过河;92年“南巡讲话 ”后,解决了姓资姓社的路线斗争,没有后顾之忧的上海也从“裹足”阿婆变成了大脚姑娘 ,撒丫子跑了起来。
一夜之间,陆家嘴从低矮拥挤的棚户区变得高楼林立,东方明珠拔地而起 ,南浦大桥飞架黄浦江。从1991年到2003年,十年间,上海动迁 ,大批本地人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迁了300多万人 。原先的地界盖起了高档商住楼,住进了“精英人士”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未来的上海,内环讲英语,中环讲普通话 ,外环才讲上海话 ”。
这是上海人狂欢与压抑并存的十年。街上最时髦的姑娘也许像《孽债》里浓妆艳抹、穿露脐装的马玉敏;最落魄的也有,《上海一家人》里的沈川儿给自己和女儿若男搞的住处,也就只是个随便搭建的芦席棚 ,半点比不得《十六岁的花季》里白雪家的那栋别墅 。
这些影视作品都是那个十年的产物,是那十年上海人为自己写下的日记。他们在波涛汹涌的时代中翻滚,急迫抒发的就是对现实的所有感怀。80年代央视投拍的《红楼梦》和《西游记》开启了国产电视剧的第一个高峰 ,那第二个高峰毫无疑问就是在上海 。
· · · · · ·
1990年播放的《十六岁的花季》说一部青春校园剧,但实际上也是一部参杂了许多社会意义的电视剧。其中含有讲早恋 、性教育,甚至讲高中生父母的婚外恋。白雪跳舞和陈菲儿洗澡的画面 ,成了很多上海少年的性启蒙 。
如果看过这个剧集的人,一定会记得一幕,剧中韩小乐因为不小心误闯进了女浴室 ,被草率地认定为是“强奸未遂”,最后在逃离痛苦的火车上,哭着说“没有人相信我”。那个“草率 ”里,有一个原因是韩小乐成绩不够优秀。这更戳痛了当时许许多多 ,因为成绩不好,而被人误会被人歧视的一些学生的内心 。
《儿女情长》这部剧简单来说,是一个整合了所有家庭问题的电视剧 ,无论是儿女关系处理,还是拆迁,还是家庭亲戚之间的相处 ,在这部剧里拍摄的很是真实,让许多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共鸣。
小时候看的时候并不了解,后来无意间又重新看了一次 ,让我记得最深刻的台词,并不是什么名言,而是老太太方秀云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 ,和童老头抱着哭的说 “这地方马上就要拆迁了,为了能给二儿子也争取到一间房,你怎么着都要活到拿房钥匙的那一天”。
《夺子战争1997》这是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视剧,讲老公被妻子一家瞒着 ,送妻子和情夫一起到美国定居。岳父岳母甚至借动迁名义给孩子迁户口、办签证,要把孩子“偷”去美国 。导演梁山觉得这是自己最真诚的作品,因为整个片子的故事情节都来自真实的生活世界。
这么一大批现实主义剧作其实是上海社会现实的映射 ,成了上海市民的精神食粮,《婆婆媳妇小姑》《情洒浦江》是弄堂里饭桌上的谈资,剧里的角色总能和现实对得上 ,是嚼着两口沪语的、活生生的“你我他 ”。
1995年开年,上海电视台停播一天《孽债》,急得上海市民疯狂打电视台热线 ,说只要今天播,不管多晚都愿意等 。后来电视台也是为了满足市民的强烈要求,听说还撂了200万的广告费 ,把原本的每天一集播放,改成了每天两集,成为了第一次黄金剧场两集连播的头儿。
孽债的精彩,是一句两句说不完的 ,无论是片头极具年代冲击力的《谁能告诉我》MV,还是片尾曲催人泪下的歌词“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 ,都把国内电视剧的音乐制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后来看采访,听说扮演《孽债》女主小美霞的董蓉蓉和妈妈上街买菜,被买菜大婶认了出来 。大婶一把拉住董蓉蓉的手跟她说:“侬娘伐要侬 ,侬跟我回去,我来养侬”。
这种热情比前两年个个吆喝着要给樊胜美卡里打钱有过之而无不及。
反映现实,这是那个年代上海创作人的情怀 。
这些电视剧的精彩 ,永远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讲清楚的,它们曾是许多上海人回忆中无法替代的精品,就像90后脑海中的“还珠格格 ”“白娘子传奇”。
●● ● ●
“吹着自在的口哨 ,开着自编的玩笑“还记得那是小学,走在上学的路上,哼唱着歌,觉得十六岁 ,对不到十岁的我来说还很遥远,充满着新奇和未知。不知道自己到了中学,到了十六岁会是什么样子 ,会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
《十六岁的花季》由富敏 、张弘夫妇执导,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上海电视台联合拍摄,首播于1990年的一部电视连续剧 。因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学生活 ,准确地把握了青少年心理而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又因触及现实,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心态 ,以及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而牵动了各种年龄层次观众的心,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止是学生,大人也都很爱看。
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校园青春剧 ,之后,虽然也有《十七岁不哭》《十八岁的天空》这些校园剧,感觉影响力只是限于青少年群体里,不如这部剧反映的话题深刻 ,几乎可以说是上升到全民热议的地步。
该剧播出后剧组收到七千多封群众来信和几百张卡片,许多中学生孩子们向演职人员倾诉着心里话 。各地报刊发表近百篇消息、评论,在全国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此后 ,几乎每年的寒 、暑假该剧都在全国各电视台重播,“花季”这个词成为十五、十六岁青少年的专用代名词。
《十六岁的花季》描写了一群青春靓丽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在高中校园里的一段生活 。那个时候 ,白雪和陈非儿就是我们心目中非常完美的两类女孩,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更喜欢白雪。
白雪是班长 ,活泼开朗自信大方,很有未来女强人的感觉。剧里有场戏,说期中考试之后 ,学校张贴了红白两种考试成绩榜,伤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家长会即将召开之际,白雪怒撕红白榜 ,在学校引起了轩然大波 。足见她是个敢作敢当的女中豪杰!
●● ● ●
《孽债》是上海电视台于1994年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根据作家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黄蜀芹执导 ,赵有亮等主演。
描述五个孩子从西双版纳到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经历。
本剧于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 。此后,《孽债》被多家省级电视台转播。
但由于政府介入 ,沪语版播放被停止,而改用普通话版。直到2005年,作为该剧播出10周年纪念 ,上海电视台才获得特许重播沪语版 。
那是一个时代,几十万热血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
在边疆 ,他们抛下的不只是红土地 、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青春情怀和爱情结晶——孩子。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 。历史走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 ,有的隐隐约约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秘密。
于是他们中一些胆大的便呼群结伴,瞒着养父母偷偷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去探究自己的生命奥秘 ,寻找生养了自己、又抛弃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然而,上海的亲生父母都有了新的家庭 、新的儿女 。千里寻父的孩子们哪里知道,他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 ,将给父母的家庭掀起多大的冲击波澜……
该剧获得1995年“飞天奖 ”三等奖,并获“五个一”工程奖。
●● ● ●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有两本轰动整个上海城的上海方言电视剧——他们分别是95年播出的《孽债》和97年播出的《夺子战争》。上海的本土文化的代表作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海派经典10集电视连续剧《夺子战争》打破上海电视剧(38.7%)最高收视纪录。
这是一部非常有看点的电视剧。因为它的对话全部都用了上海话 ,非常有海派文化的气息 。再加上精彩的内容和忧伤的片头曲(陈升的《风筝》),使它成为了上海话电视剧中的经典之作。
《夺子战争》则是讲述发生在弄堂里的事情,该剧的主角是一名在各种题材中可以被标榜为典型的“上海男人”——他有普通的长相、做普通的工作、拿普通的工资 ,住普通的房子,洗菜做饭、做家务,他还是个上门女婿,被丈母娘 、丈人老头、小舅子看不起。这样“小男人 ”却被卷入一场由女方一家处心积虑主导的“抢儿子”阴谋中 。善良的他拗不过女方一家子的连哄带骗 ,结果将儿子拱手相送到在美国“出轨”的女方那里。
电视剧将当时在上海出现的“出国潮 ”、普通家庭内部矛盾 、复杂的石库门邻里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区区10集的故事,却让人意犹未尽,每一集扣人心弦的故事都成为当时的上海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 ● ●
1985年 ,一部描写旧上海的电视剧《上海滩》横空出世,震惊了所有上海人 。那时整个上海沉浸在《上海滩》的热播之中,叶丽仪演唱的主题歌也在大街小巷流传 ,成为粤语流行歌曲的经典。
这部戏最大的看点就是男女主角颜值双高,许文强的长大衣、礼帽和白围巾、冯程程的两根麻花辫等装束也成为了年轻人纷纷仿效的对象。
《上海滩》播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守在电视机前 ,用万人空巷来形容毫不夸张,当时上海还发生了某些店铺的售货员们为了及时收看《上海滩》,居然提早打烊 ,把顾客撵出店门的事情 。
●● ● ●
这部上星于1998年的家庭剧,现在看来仍然饶有兴味。于是我今天终于决定重温一下国产婆媳剧的鼻祖:《婆婆媳妇小姑》感觉跟这部剧比起来,现在很多电视剧里的婆媳斗争简直是弱爆了。作为一个90后,我认识到傅艺伟惊为天人美貌的 ,并不是苏妲己,而是婆婆媳妇小姑中的媳妇儿,那些年 ,这部国产剧中展现的家庭图景,曾经也一度是时尚新锐家庭的象征 。儿子周凯的扮演者更有来头,正是后来说了海派清口的周立波。
感觉过了那么多年 ,这部剧仍然是婆媳剧中的经典教程。婆家是小康家庭的水平没错,但也绝对不是吓人的豪门 。
首先是婆婆的“恶”并不是无缘无故,她虽然自持大户人家有教养 ,但也不像现在很多狗血家境伦理剧中的婆婆那样动不动就对出身贫寒的儿媳妇儿人身攻击。
儿媳妇儿虽然不满意婆婆的诸多行为,但是也不逼急了不咬人。杨昆老师扮演的小姑虽然一大把年纪嫁不出去,有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的“剩女病” ,但也没有太过妖魔化大龄单身女性,道出了她只是想找“动心人 ”的态度 。
《婆婆媳妇小姑》以一场吵架开始,这场“骂架”中的三个女人,每一个女人所说的话都字字珠玑 ,然后镜头切,就是于小娇与仇家宝的婚礼现场,于小娇的婚纱都上身了 ,仇家宝发现车借不到了,只好想办法另外借车,镜头又切 ,是于母传授于小娇对付婆婆的办法,戏剧冲突一个接着一个,毫无拖沓感。当亲妈的也并没有完全忽视 、无视自己女儿身上的性格弱点。
面对女儿的高标准严要求 ,亲妈也并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只是无奈的说了声“前世作孽”,也没有再逼着女儿相亲 ,面对儿媳妇儿的含沙射影,婆婆只是白了一眼,叹了口气,也并没有拍案而起 ,掀翻桌椅
这才是普通人家过日子的调调嘛!会有摩擦,会有矛盾,但这就是生活本身啊!为什么非要每个婆媳剧都拍出《妻子的诱惑》感呢?过个日子买个菜都要过出深仇大恨来 ,然后生死不复相见?
●● ● ●
上个世纪90年代也有一部家喻户晓、轰动全国的电视剧取自同类题材——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的《上海一家人》。
讲述女商人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和奋斗史,在传统的励志年代剧框架中,融入亲情、友情 、爱情元素 ,商业谋略与情感纠葛交织,明规则与潜规则共存,还有旧日上海多姿又养眼的旗袍秀 ,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快感和精神诉求,即使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所展现的动人魅力 。
上海弄堂里挑着赤豆汤的小贩、街头巷尾间的豆浆摊传来一口口地道的叫卖声 ,心灵手巧的裁缝比划着绫罗绸缎、以伶俐手势拿着尺子在风姿绰约的太太小姐们腰身间丈量,饥饿却不失骨气的穷苦人家在困境中求存,令人不胜唏嘘……
繁花似锦的十里洋场 、美丽婀娜的上海女人、甜糯迷人的吴侬软语、风光旖旎的旗袍洋装,这部电视剧再现了一个真正摩登的罗曼蒂克时代。
剧中人物每个表情、每套动作 、每句台词 ,都拿捏得当,见得表演的深厚功底,明显看得出演员们都做足功课。
仅就女主李若男而言 ,童年时代的纯真无邪,少女时代的娇羞可人,青年时代的优雅干练 ,为人妻人母后的持重大气,无不恰到好处 。
每个角色的服饰、发型,或干净利落 ,或洋气奢华,既贴近现实、富有时代特色,又符合其社会地位和职业身份。
场景 、道具、服饰有着浓重的怀旧感 ,这种年代感贯穿剧中,不仅余味十足,而且于优秀的叙事功力本身又有着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作用。
对于生活甘苦冷暖的体味,都渗透在细节中 ,如此醇厚的电视剧经得起时间考验,即使几十年后再度观看,依旧令人回味无穷 。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战乱年代 ,战争的残酷在于它可以毁灭一切美好事物,战机的无情扫荡与侵略者的疯狂屠杀会毁掉所有生机。且不说一个娇滴滴的弱女子,就算一座城池 ,也可以在转瞬间灰飞烟灭。
剧中配角也毫不逊色:富有文人气质却怀才不遇的童先生 、生得俊俏又不安于室的师母、霸道贪婪鱼肉百姓的车行老板夫妇、心地善良捍卫正义的陶律师 、高贵优雅生性淡泊的陶太太,还有若男的生父——一身蛮力耿直冲动的沈川儿、典型的三姑六婆——消息灵通心思活络的王嫂,就连欺骗桂花感情、财色兼收仍嫌不够 、还要把她逼上绝路的小白脸 ,都演得入木三分 。
这部电视剧既不谄媚地迎合男性主流价值取向,也不以男性视角主观打量女性人物,而是尊重女性角色作为“人 ”的独立存在 ,展现她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卓越才华和动人魅力。
更
多
精
彩
公众号ID
shxun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