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元摆地摊卖什么好(一千元摆地摊卖什么好卖)
1983年,上海来了一位小木匠 ,名叫马正华,江苏靖江人。1965年出生。出于好奇,他从购藏一件古瓷玩起 ,历时20多年,已集藏近万件古董、古玩、古籍和各色古物,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收藏家 。
第一次“吃药”
马正华出身在劳动人民家庭 ,兄弟姐妹5人。1982年,17岁的马正华跟一位老木匠学手艺。一个月人工2元(人民币,下同)不到 ,他这个小学徒的工钱更低 。
1984年夏的一天,马正华到南市老城厢寻活,见有人兜售一件清代古瓷盘 ,开价2000元。他吓了一跳,心想:“一只瓷盘的价钱,够我吃两三年,怎么这么贵呀? ”
马正华的父亲曾在上海当过制作红木家具的工人 ,1962年下放返乡务农。他雕刻的图案精细优美,儿子看在眼里,神思飞动 ,觉得非常美观,由此爱上了有美术图案的物品 。回家对父亲说起了那件古瓷盘的昂贵价格,父亲说:“那一件可能是古董 ,称得上古董的,价格就能往天上飞!”马正华心有所动:“我何不也玩玩古物收藏?碰运气弄到手一 、两件,一来可以欣赏古文化艺术 ,二来以藏养藏,还可以赚钱。”父子俩商定,摆地摊买卖古玩杂件。
1985年 ,马正华从银行里取出全部储蓄600元,在市中心人民广场附近摆了一个地摊 。一天他出去收购,迎面走来一个中年人。此人从包裹里取出一件黑乎乎的瓷盘,神情伤感地说:“新房子装修 ,我只好将这件古董出手了。这件古董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年代久远很值钱的 。 ”开价1000元。马正华听说是古董,暗暗思量:“古董到手价格就能往天上飞 ,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沉默一会,从口袋里掏出400元大票,再加碎钞票 ,一共605.73元,对卖主说:“我只有这么多钱。”对方无奈的点点头成交 。
翌日,马正华将那件“古董 ”摆在地摊上 ,一个上午无人问津。正苦恼间,一位曾在友谊商店工作过的“老法师”朱老先生拿起黑瓷盘端详起来,还用手敲了敲 ,听听声响,问多少钱,马正华怯怯地回答:“1000元。”朱老先生笑眯了眼:“你是卖古董么?这东西没有年头,而且 ,盘底有裂缝,不用看,声音都听得出来 ,它是假的 。你要卖钱,一点没戏唱。你用它往地上砸,倒是有一片清脆的响声。 ”马正华听这一说 ,急出一身冷汗,差点流出眼泪 。想不到第一次收古董就“吃药”(上海话,上当的意思)!好不容易积聚的600元(相当于近半年的木工收入) ,就这样砸了!马正华这人厚道,难过归难过,他还是恭恭敬敬双手抱拳:“谢谢老伯指点 ,后生向您一拜!”朱老先生同情这个后生,此后,经常到他的地摊旁闲聊。熟了之后,两人结成了忘年交。
投桃抱李 挖到宝物
朱老先生有一些藏品 ,均以低价卖给马正华 。最后他送给马正华一只大木箱,说:“不放收藏品,这只木箱送给你吧。 ”马正华搬回家 ,打开木箱看见木箱底部有个小机关,露出两条“小黄鱼”(一两一条),顿时惊讶得叫出声音来:“金子 ,金子!”有了两条金子,买古董不愁没钱了。他心跳得厉害!这时他穷得叮当响,是需要钱的时候 。想起家乡古训:“再穷 ,也不要眼红。做人要守规矩,生财要取之有道。”不再犹豫,当天就把两根金条送还朱老先生。老人感激涕零 ,拍拍马正华的肩膀,赞曰:“你是好人啊!像你这样见财不贪的人,如今很少见了!我年纪老了,藏在木箱底的祖传两根金条早忘了 ,幸亏你还给我 。 ”老人把马正华当成了自己的弟子,悉心指导他鉴别文物、古玩,还带他跑文物商店 ,观察实物,边看边讲解。名师指点,加上研读文物鉴赏书籍画册 ,马正华踏进了鉴定之门,成为行家。
1987年秋,一个黄昏 ,马正华在浦东川沙镇一中年人手中看到一件古代青花瓷瓷盘,盘中央绘制一条龙,龙身四周饰莲花纹 。凭借鉴别能力 ,这次他没有“走眼”。卖主开价1000元,马正华听说这钱是给老母亲开刀用的,不还一分钱价,当即付款买下。翌日 ,他把古瓷盘摆上地摊,当天中午,一位穿中山装的中年人观看了约半小时 ,不发一言,突然目光一亮;“我出7000元,卖不卖?”如此高价 ,令马正华心猛跳,转念思忖:“人家肯出高价,说明这件古瓷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 ,不能轻易出手 。 ”他找托词说:“实在对不起,我师父走开了,我不能作主 ,改日吧。”对方走后,匆匆收摊,直奔朱老先生家。
朱老先生戴上老花眼镜,一遍遍看 ,两眼发光,双手微微颤抖:“孩子,你觅到宝啦!这是明代青花瓷精品 ,不是1万元,10万元都不止啊!”马正华喜出望外,放在家里收藏室当“镇室之宝 ” 。
废品堆里捡字画
1996年春 ,马正华骑自行车,外出觅宝。途中看见一中年汉子拖着装满废纸的一辆“黄鱼车”(人力板车),吃力地慢慢走着。马正华跳下自行车 ,与车主攀谈起来:“车上除了旧报纸,还有什么?”车主随口答道:“还有旧杂志 、旧书 。 ”马正华听到“旧书”两字,他叫车主停车 ,报价1000元,愿全部买断“黄鱼车”上全部废纸。车主是个精明人,心想你既然出大价钱买废品,废品中可能有值钱的古书 ,于是报价2000元,马正华二话不说,付款买下。
到家翻阅旧纸 ,突然发现一捆中国书画,共84幅(每幅见方45公分)。打开逐件审视,不禁惊喜万分 ,那84张册页,都是大画家、大书家的作品,其中有“海派画 ”创始人任伯年、吴昌硕和清末大篆刻家兼书画家赵子谦 、翁方纲等人的精品 。马正华狂喜:“废品堆里觅到无价之宝 ,乃我之大幸也!”
海内奔波 觅到文物
马正华20多年来觅宝,提高了思想境界,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能为谋利而收藏 ,要回报国家,把收藏当作抢救、保护文物的手段。
“守株待兔,等不来宝贝。古物是用腿跑出来的 。”马正华不怕吃苦,20多年中 ,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到过江浙、皖 、鲁、闽、川 、云贵和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11个省市。
1997年春夏之交,马正华跋山涉水 ,远赴福建仙游,横梁等山区,访古民居。在一家祖上做过大官的巨宅门前 ,见石狮 、石鼓、石刻门楣、雕花石门板堆放在大门两旁,当作垃圾处理 。马正华感到可惜,叩门找主人 ,主人外出,马正华空手返沪。两个月后,他又不辞辛苦 ,从上海乘火车到福州,再转长途车到仙游,这次终于遇见了巨宅主人,买下一对圆形雕刻的共重500公斤石鼓和一对养金鱼的雕花大石缸 ,雇卡车运抵上海。不久,上述4件石刻文物分别转让给了南市文庙和一家公园,了却保护的心愿 。
教育儿子:别指望靠坐享其成
20多年来 ,马正华共收购集藏了近万件古董 、古玩、古籍、古工艺品,古雅精美,琳琅满目 ,其中有瓷器(清三代官窑古瓷居多) 、玉器、字画、佛像 、竹木牙雕、老红木家具、奇石 、紫砂壶与瓷质茶具、古玩、古籍与文房四宝和老唱机、老唱片及18世纪西洋大型座钟。以藏养藏,他在豫园上海老街藏宝楼租了一幢上下两层共400平方米古屋存放上述藏品,挂出“马家古玩”匾额 ,迎接中外收藏家与游人。
如今,小木匠已成为亿万富翁 。他对笔者说:“我喜欢的古董,要一代代流传下去。我的孩子14岁了 ,我要他发奋读书,别指望将古董变成财产去享受。至今,我仍然喜欢喝稀粥 、啃馒头。我买了房子,是很一般的;买了车子 ,也是很实用的面包车 。名牌服装从来不穿的,买名牌,不如买点古董玩玩。 ”
(文章源自收藏乱弹 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 ,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收藏家大视野” 。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