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字组词(蜈字组词除了蜈蚣)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民歌广场、地王大厦、金湖广场……说起这些埌东的标志性建筑 ,身为南宁人的我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关于埌东的“埌”字的小知识,你了解多少呢?下列这些对于“埌 ”字的小误会 ,你有没有见过呢?
误解:“埌”字究竟为何义?
“埌”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为平坦 、空旷的地方,在古书如《广韵·宕韵》中的解释为高起的土坡,也有坟墓的意思 。“埌东 ”即为城市东面的平地或小山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还得从“埌”字的由来说起。“埌”其实与我们熟悉的南湖有关:在唐代之前 ,南湖还只是一条小溪,与邕江相连 。每逢邕江汛期,江水就倒灌入溪中,大量的洪水淹没农田、屋舍 ,使得当时的邕州百姓苦不堪言。到了唐代景云年间,吕仁出任邕州司马,便下定决心治理邕江水患。他带领老百姓在此分流建堤 ,蓄水成湖,束住泛滥的洪水,就形成了今天的南湖 。南湖这片地方则称为“埌 ” ,指的是低洼积水的池塘或小湖。由此可见,与南湖有关的“埌”与工具书中的“埌”含义是不同的。
误读:“埌”字应该读lǎng还是làng?
许多南宁本地人习惯把“埌东 ”读做lǎng东,但在乘坐公交车、地铁时又听到报站广播读作làng东 ,打开电视或手机,也有不少媒体读作làng东,这就让许多老南宁产生了“自我怀疑”——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读音呢?其实 ,老南宁的读法就是正确的。
在地名的读音中,有一条叫做“名从主人”的原则,南宁本地人读作lǎng是有一定道理的 。壮族人是这片土地的始居者,壮语中把这个“低洼的水泡之地(南湖的前身) ”叫做láng。在广西本土的平话中 ,也读作láng。但是,生活在汉文化圈中的壮族人本身没有自己的文字,就只能借助汉字来记音 ,就记成了在汉语当中读作làng 的“埌”字 。距今一两百年前,讲白话的广东人溯江而上来到此定居。虽然广东人也依然遵从壮族先民的读音,但在白话的读音中 ,láng则读作long(阳上,次浊)。
随着社会的发展,本地的地名需要一个普通话的读音 ,而普通话的读音要遵从本地汉语方言(平话 、白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则 。按照规则,方言中的次浊上音应读为普通话的上声。简而言之,就是原本读作láng的读音对应的普通话应为lǎng。所以 ,老南宁人读作lǎng东是合情合理的 。
本文在广西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黄春平的指导下完成
误写:到底写作“埌东”还是“琅东 ”?
看了“埌”字的字义和读音的由来,相信你已经很容易地分辨出“埌”字的字形了。但小编观察到,由于在电脑输入法中“埌 ”字不易打出,一些单位和市民书写时用“琅”字代替 ,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写法。“琅”字读作láng,有玉石、洁白之一,常见组词有珐琅、琳琅满目等 ,无论是读音还是字义,都与“埌东 ”的“埌”大相径庭了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抖音账号《外地人看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