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4核(惠普4核笔记本可以玩原神吗)
· 结果新鲜出炉! ·
临床新技术等级评定
2022年度
历时近2个月,学校首次临床新技术等级评定在新年喜气洋溢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评定严格秉承“公平 、公正、公开”原则 ,在医院择优上报、学校形式审查的基础上,经过30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评审,最终共计157个项目突出重围 ,喜获等级评定,其中诊疗类一级甲等项目5项 、一级乙等项目20项、二级甲等项目25项、二级乙等项目16项 、三级项目78项,护理类一级项目1项、二级项目4项、三级项目8项。向获评技术团队表示热烈祝贺!
一起围观吧!
(一)
诊疗类一级甲等项目
(二)
诊疗类一级乙等项目
(三)
诊疗类二级甲等项目
(四)
诊疗类二级乙等项目
(五)
诊疗类三级项目
(六)
护理类一级项目
(七)
护理类二级项目
(八)
护理类三级项目
临床新技术的创新开展是医院和科室综合实力的体现 ,将对大学和医院的诊疗水平及社会声誉产生重大影响 。希望获评技术团队能够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在临床技术创新探索方面不断发声显影,在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领域持续添砖加瓦 ,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百年名校、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接续奋斗!
高等级临床新技术获评项目简介
(一)
诊疗类一级甲等项目
项目名称: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Liwen术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项目负责人:刘丽文
团队成员:刘金成、刘兵 、张殿新、赵荣、侯丽宏 、陈敏、王静、拓胜军 、李静、胡芮、雷常慧 、王博、康楠、李小娟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
技术简介:刘丽文教授团队国际原创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Liwen术式)治疗HCM(肥厚型心肌病),开辟了继外科开胸和内科经导管之外的创新路径,兼容了化学消融微创以及外科治疗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的优点,为HCM微创精准室间隔减容提供新手段。研究成果发表在JACC和JAMA cardiology等心血管顶尖期刊 ,获国际CSI大会杰出创新奖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写入《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指南2022年版》。
项目名称: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的临床应用
项目负责人:白石柱
团队成员:赵铱民、谢瑞、任楠、李志文 、魏洪波、刘宁宁
所在单位:第三附属医院数字化口腔医学中心
技术简介:赵铱民教授团队研制的自主式口腔种植机器人,于2017年完成世界首例自主式机器人种植手术 。本项目继续完善了机器人硬件软件系统 ,实现了“随动 ”与“医生手感”重要功能,确保手术的精准与安全;建立了标准手术流程,开展注册临床试验 ,使机器人获得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完成技术转让,涉及金额1050万元;实施全球首台无牙颌自主式机器人种植手术 ,创造了精准种植和即刻修复的全新牙种植模式。作为我国首台原创的大型口腔医疗设备,已在百余家单位得到应用,植入种植体近千颗 ,引领我国口腔诊疗迈入机器人时代。
项目名称:基因编辑猪-猴异种肝脏移植
项目负责人:陶开山
团队成员:窦科峰、杨诏旭 、王琳、杨雁灵、宋文杰 、张玄、张洪涛、彭伟 、金亮、李琳、李敏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技术简介:现代战争中出现大批量的严重组织毁损 、脏器功能衰竭伤员,依靠常规修补切除移植无法进行急救,需行组织器官替代性手术才能挽救生命;而供体短缺是国际难题,严重阻碍器官移植发展 。异种移植是国际公认的最有希望解决器官短缺的途径。本团队在窦科峰院士带领下 ,自2013年开始牵头国内10余家单位、院内10余个科室开展异种移植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两次创造异种肝移植存活世界纪录 ,开展国际首例肝肾联合移植、国际首例多组织多器官同期联合移植等,获国内外媒体和同行高度关注和认可。项目获异种移植相关的国家973、863 、重点研发计划、军队重大项目等支持,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项目名称:经导管心内膜植入式海藻酸盐水凝胶治疗心力衰竭
项目负责人:陶凌
团队成员:王博、高超 、朱存军、孟欣、陈敏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技术简介:心力衰竭是一种高致死性疾病且临床疗法有限 ,心脏扩大造成的力学改变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现有疗法难以从根本上阻止心脏球形膨大和力学障碍。将水凝胶注射进入室壁增加其厚度被认为是改善心脏力学特征和射血功能的潜在策略。本项目团队合成了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征良好的海藻酸盐水凝胶,并自主研发了经导管心内膜注射系统和水凝胶力学影像评估系统 ,在国际上首创了具有个体化 、微创化、精准化等特征的经导管心内膜植入式水凝胶治疗心力衰竭新术式。目前已完成13例手术 。随访数据显示,该术式安全性好并有效改善了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项目名称:改良TIPS—经颈静脉肝内直接门体分流术(DIPS)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中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褚建国
团队成员:夏志波、肖年军 、韩者艺、李慧、张小朋 、李蒙
所在单位: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
技术简介:TIPS术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有效治疗方式之一,传统TIPS分流道建立于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 ,操作受肝尾叶肿瘤、肝静脉闭塞及静脉之间解剖关系的制约,术后再狭窄率高。改良TIPS选择肝段下腔静脉为起始点,消除了支架进入肝静脉后的成角现象,较好地保护肝静脉 。终止点多选择门脉左支 ,降低肝性脑病及肝衰竭的发生风险。该方法有效保证了肝内分流道“短、顺、直”的优点,提高了分流道的远期开通率,防止假性内膜过度增生;且操作简便 、安全性高 ,易于推广。
(二)
诊疗类一级乙等项目
项目名称:胃癌甲基化基因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
项目负责人:聂勇战
团队成员:吴开春、高先春、樊代明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技术简介:项目组确立RNF180和Septin9基因甲基化作为捕获靶点,研制了胃癌甲基化检测PCR试剂盒 。经多中心临床试验,试剂盒灵敏度61.9% ,特异性86.3%,Ⅰ期胃癌检出率可达49.7%,是传统肿瘤标志物灵敏度的5倍以上。此试剂盒作为三类创新医疗器械 ,2020年4月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批准上市。该试剂盒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 项 、美国和日本PCT 专利各1项 。作为主要科技创新成果之一获202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并进入了多省医保,截止2022年6月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场销售并完成检测16.5 万人次。
项目名称:基于68Ga-RGD2探针的PET/CT肺癌鉴别诊断新技术
项目负责人:汪静
团队成员:康飞、全志永 、叶佳俊、李桂玉、祝子范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技术简介:PET/CT是肺癌常用的影像学设备 ,但其常规的糖代谢显像剂18F-FDG因结核等炎症影响存在假阳性率高的突出问题 。项目团队针对肿瘤特异性靶点整合素 αvβ3,通过研究多肽改构和68Ga纯化标记等关键技术,研发出该靶点特异性分子影像探针68Ga-RGD2。临床研究表明,新型PET/CT探针可将诊断假阳性率由 46%降至 15% ,诊断准确率由66%提升至90%,有效提升了肺癌治疗决策的准确性。该技术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已应用至 15 家三甲医院超过 3000 例患者 ,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中国核学会首届核科技成果奖,获批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品项目。
项目名称:光生物调节技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项目负责人:王哲
团队成员:丁坦、胡学昱、梁卓文 、陈孛玉、潘东晟、张佳玮、罗卓荆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技术简介:急性脊髓损伤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造成极高的个人和社会成本 。本项目在国内最早开始了光生物调节技术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 ,并将该技术成功转化应用于临床治疗,2018年完成世界首例光生物调节技术治疗脊髓损伤手术,目前已累计成功救治上百例脊髓及神经损伤患者。课题组共发表SCI论文15篇 ,获得专利授权22项。该技术获得2022年军事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7项省部级荣誉 。
项目名称: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IgA肾病
项目负责人:孙世仁
团队成员:赵晋 、宁晓暄、柏明、李嵘 、秦云龙、王钰薇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
技术简介:本项目率先发现IgA肾病患者肠道异常菌群链,且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J Am Soc Nephrol. IF=14.978);在此基础上 ,首次采用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稳态治疗难治性IgA肾病,约67.7%的患者达到临床部分缓解,没有发生严重不良事件(Ren Fail, IF=3.222),为难治性IgAN治疗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显著改善IgAN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作为重要技术支撑,获得2019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项目名称:HPK1敲除靶向CD19CAR-T 细胞免疫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血液肿瘤
项目负责人:高广勋
团队成员:张娜、唐海龙 、冯娟、原瑞凤、贾卫静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技术简介: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技术治疗造血系统肿瘤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 、治疗后复发仍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项目团队自主研发HPK1敲除靶向CD19 CAR-T可延缓CAR-T细胞在体内衰竭 ,延长其存活时间,降低CAR-T细胞输注量,从而降低CRS发生风险 ,并有效提高CAR-T细胞抗肿瘤效果。项目团队开展的临床研究证实HPK1敲除的靶向CAR-T细胞治疗技术用于治疗复发难治的B细胞血液肿瘤,疗效优于同类细胞制剂,CRS反应低于同类细胞制剂 ,理论意义及临床应用前景巨大 。
项目名称:炎性关节炎的综合诊治技术
项目负责人:朱平
团队成员:郑朝晖、张葵、郑艳 、赵金康、吴佼、翟月、贾俊峰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免疫科
项目名称:膜诱导技术结合硫磷混合物治疗感染性骨缺损
项目负责人:张云飞
团队成员:张勇 、王国梁、朱振峰、华明宇 、曾照辉、唐小恒、刘玮 、郑尧、杨铭
所在单位: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技术简介:针对感染性骨缺损,采用改良膜诱导特色技术进行重建。该技术分二期手术进行,一期进行清创及抗生素骨水泥旷置 ,二期结合可吸收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膜诱导植骨重建。技术优势如下:持续抗感染效应,有效减少自体骨用量,极大地提升了修复范围及成功率 。目前成功完成了100余例复杂骨缺损修复,其中一例肱骨感染性骨缺损修复长度达17.2cm ,创造了世界范围内膜诱导技术修复肱骨骨缺损的最高纪录。相关结果于《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于人民日报等6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项目名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
项目负责人:金发光
团队成员:刘伟、潘蕾 、李王平、傅恩清、谢永宏 、王琰、马瑞娜、姜华
所在单位: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技术简介:随着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肺小结节发现率逐年上升 ,发现容易、诊断难,如何进行精准定位活检是肺结节诊断的一大难题。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活检术是将胸部CT三维成像 、虚拟导航及磁导航技术相结合进行的一种实时、精准的导航活检术 。它就像百度地图一样,设定目标后利用GPS定位实时导航 ,360度无死角,可以精准到达肺部任何部位,联合床旁ROSE快速诊断平台 ,明显提高了肺结节的诊断率。近5年来,科室应用该活检术,诊断肺部小结节3000余例 ,诊断率高达90%以上。
项目名称:3D打印辅助下主动脉瓣病变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
项目负责人:李妍
团队成员:马文帅、王翅遥 、任何、周海佳、曹铁生 、袁丽君、梁嘉赫、周曙光 、朱光宇
所在单位: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技术简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是一种不开胸微创瓣膜置换手术,将人工心脏瓣膜通过输送系统逆行输送至原生主动脉瓣位置,从而完成人工瓣膜植入恢复瓣膜功能,具有创伤小、疗效佳的特点 。本项目团队根据CT进行主动脉根部、瓣膜形态 、钙化分布进行3D结构模型构建 ,打印瓣膜,术前进行3D打印辅助的影像学评估、手术方案设计,血流动力学模拟 ,实现可视化了解病情,预测围术期并发症,为实现精准TAVR治疗保驾护航。此外 ,团队还将进一步开发基于超声的3D打印技术。心内科TAVR团队已完成50余例3D打印辅助TAVR治疗,是全国率先开展3D打印技术辅助下TAVR治疗高龄瓣膜病患者的单位之一,使用此项技术完成全球首例1项 。
项目名称:“双微孔”的三孔切线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项目负责人:闫小龙
团队成员:刘红岗、同李平、段鸿涛 、董晓平、张勇
所在单位:第二附属医院胸腔外科
技术简介:本项目团队设计的“双微孔”三孔切线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采用切线单向式独特流程 ,减少了对瘤体的骚扰,继而减少了肿瘤细胞术中入血可能;全程吸引器无抓持手法,配合超声刀 ,确保肿瘤及淋巴结的整块切除。科室已经完成相关手术2000余例,该术式具有完成质量高、患者术后疼痛轻 、恢复快的特点。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发表在胸外科知名杂志JTD上,目前推广应用于20家单位,并在医师协会全国胸腔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
项目名称: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牙齿移动新策略及临床应用
项目负责人:金钫
团队成员:王智伟、李彦浇、惠铄壹 、陈达、曹元、李妮
所在单位:第三附属医院正畸科
技术简介: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应用越来越多 ,然而目前对于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机制尚不清楚,且临床上对于隐形矫治牙齿移动策略的设计也无明确的参考指标,仅依靠医生的理论分析和个人经验判断 ,难以保证临床矫治效果的可预知性。本技术通过三维有限元及临床病例的双线推进,探讨不同移动量 、附件设计以及不同模式组牙移动的生物力学分析及牙齿移动实现率,提出牙齿移动新策略 ,为临床优化隐形矫治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项目名称:消化道复杂狭窄内镜下微创治疗术
项目负责人:宁守斌
团队成员:孙涛、李白容、范崇熙 、陈虹羽、银新、田芝雷、肖年军
所在单位: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
技术简介:消化道复杂狭窄临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消化道梗阻症状,常导致重度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针对这种狭窄 ,传统的扩张治疗无效,目前只能依赖于创伤巨大的外科手术。针对这种复杂消化道狭窄,消化内科创新性开展了消化道良性狭窄的长节段纵行切开联合激素注射序贯治疗方法。该技术的优点是:1.与外科手术相比 ,这种内镜下治疗的创伤微乎其微。2.与传统的内镜下扩张治疗术相比,大大提高了疗效,克服了扩张治疗对长段消化道狭窄治疗无效的局限性 。3.安全性好,经过临床实践 ,充分验证了这种新技术的安全性。
项目名称:外伤后致死性阿米巴肉芽肿的综合救治
项目负责人:王雷
团队成员:高天文 、王刚、李春英、李冰 、成文静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技术简介: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高天文教授于1998年首次发现一些患者表现为皮肤肉芽肿,但最终死于脑炎,随后于2001在国际上首次以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为病名提出本病。2018年王雷、高天文及其团队通过免疫组化和PCR等手段明确本病为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 ,系统回顾了过去20年间皮肤科收治的 28例病例,在经过林可霉素、干扰素-γ等药物综合治疗后,最终有12例(44%)患者治疗后痊愈 ,救治成功率位于国际首位 。2022年王雷 、高天文及其团队报告了应用以三氮脒为主的治疗方案,救治成功率达到75%,显著高于国际上约10%的救治成功率。
项目名称:基因编辑猪皮异种移植技术在大面积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项目负责人:胡大海
团队成员:韩军涛、王耘川、田晨阳 、高晓文、李娜、白晓智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
技术简介:猪皮用于大面积烧伤救治已有数十年历史。然而 ,天然猪皮移植的急性排异反应 、人畜共患病的潜在风险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 。近年来,通过基因编辑极大降低了猪皮免疫原性,消除了猪内源性PEVR感染风险。本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将多基因编辑猪皮异种移植用于临床特大面积烧伤救治 ,结果显示多基因编辑猪皮较天然猪皮存活时间更长,与同种异体皮肤比较更有利于自体微粒皮种植成活。在异体皮肤来源日益紧缺、价格昂贵情况下,该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社会、经济及军事意义 。
项目名称: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用于主动脉弓部手术围术期脑损伤监测
项目负责人:金振晓
团队成员:史学涛、赵荣 、王立伟、杨晨、周晔农 、张溧昀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技术简介:本项目针对主动脉弓部手术脑损伤发病率高的临床难点,利用完全自主研发的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 ,对患者实施围术期脑阻抗监护,通过分析图像与阻抗参数变化,辅助医生做出有针对性的临床决策。EIT对术后神经损伤有较强的判断力 ,曲线下面积0.728,敏感性80%,特异性60%;对于脑出血或脑梗死 ,EIT监测结果与头颅CT结果比较,敏感度>0.80,特异度>0.60。EIT技术是一个无创、实时、床旁 、连续及可视化监护技术 ,有助于及时发现脑损伤,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项目名称:数字化序列治疗隐裂牙的临床应用
项目负责人:王玮
团队成员:王胜朝、田宇、程小刚 、王可境、王丹、王晓
所在单位:第三附属医院牙体牙髓病科
技术简介:牙隐裂目前已成为继龋病和牙周病之后成年人后牙缺失的第三大病因;具有难发现 、难诊断、难治疗、疗效不确定等特点。本项目将数字化微创牙髓治疗技术以及T-Scan 咬合分析技术贯穿于隐裂牙的序列化治疗过程中 ,为处于不同状态的隐裂牙的诊疗提供合理的诊疗方案和治疗手段。此外,此项技术使得患牙远期存活率提高,将减轻患者可能因患牙折裂或拔除所造成的再治疗经济压力,降低其心理压力和频繁就诊的时间成本压力。
项目名称:儿童可生长关节重建技术
项目负责人:李靖
团队成员:陈国景 肖鑫 李明辉 鲁亚杰 龙作尧 王臻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技术简介:创伤或肿瘤切除会导致儿童骨关节缺损 ,如何重建可生长发育的关节是困扰临床的难题 。本技术设计多元供血的骨关节移植方式,解决了近半个世纪影响移植物的血供问题;同时设计带蒂转移及复合大段异体骨的不同儿童关节重建方法。近中远期随访证实:重建骨关节具有充分生长和塑形能力,重建肢体功能达正常侧功能90%以上 ,临床应用效果优良。该技术彻底解决了骨骺移植血管变异切取难题和制约儿童关节移植的瓶颈问题,极大提高了可生长关节的移植成活率 。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并发表多篇SCI论文。
项目名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肝病的新技术
项目负责人:韩英
团队成员:郭长存、崔丽娜 、郭冠亚、时永全、周新民 、周霞、尚玉龙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技术简介:重症肝病(包括慢性肝病缓慢进展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和短期内快速进展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棘手,死亡率极高。本项目团队利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易获取、易扩增 、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等优势 ,在完成细胞质检、临床前研究等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肝病的新技术,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 ,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了国际及国内首个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肝病的临床默认许可,为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
项目名称:基于切提眉手术技术的系列改进与创新
项目负责人:宋保强
团队成员:张娟、王建章 、郭鹏、屈凌寒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技术简介:本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对切提眉常规手术技术的系列改进与创新。在通过切提眉手术解决上眼睑皮肤松弛的同时 ,同步处理深层表情肌肉,从解剖力学上彻底改变眉眼部松弛老化状态;针对上睑皮肤过度松弛病例,采用双切口有效矫正重度上睑皮肤松弛,首次提出了眉眼一体化的理念;针对上眼睑皮肤松弛伴有凹陷畸形的病例 ,将眉脂肪垫向下翻转充填上睑凹陷,在解决上睑松弛老化的同时矫正了上睑凹陷畸形。这从多维度有效促进了眶周年轻化 。
项目名称:基于全乳标准化超声图像扫诊分离模式的乳腺癌筛查与诊断
项目负责人:宋宏萍
团队成员:舒瑞、巨艳 、张歌、肖瑶、常婉英、党晓智 、俞雯婷、白誉誉、常艺
所在单位: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技术简介:本项新技术基于自动乳腺超声,在国际先行提出并实践基于全乳标准化超声图像扫诊分离模式的乳腺癌多中心远程筛查 ,形成乳腺癌筛 、诊、疗全程闭环影像管理模式,进一步结合AI辅助诊断提升筛查与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深度学习生成超声图像多模态信息增强诊断能力 ,不断完善乳腺癌超声筛查和诊断技术。该技术克服了传统超声的技术不足,具有筛查质量高、质控佳和医疗资源配置高效等优势,可推进乳腺癌早诊早治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三)
护理类一级项目
项目名称:细胞原血红素a/b/c检测技术在口腔扁平苔藓癌前状态 早期预警中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刘蕊
团队成员:朱婉立 、汪玉红、卫明慧、汪苑苑 、郭丽、武田田
所在单位:第三附属医院护理处
技术简介: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是发病率最高的口腔潜在恶性疾病,可达4% ,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迁延,诊断、护理难度大 。目前,临床常用方法有金标准的组织病理 ,但时机 、部位受主观影响,且反复的组织病理也有促进癌变的风险;还有甲苯胺蓝染色及自体荧光无创检查技术,但敏感性及特异性不高。口腔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而早期就诊的患者不到1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倡导对癌前病变要早发现、早筛查,扁平苔藓早期预警研究至关重要。该项目采用的细胞血红素检测技术 ,基于肿瘤细胞代谢异常原理,检测灵敏度达96. 8%,阳性预测值88.75% ,阴性预测值81.8%,与以往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技术各项指标更有优势 ,特异性强、无创、简便,具有筛查 、预警、早期预防的意义。
(作者:刘 爽 李兴凯 排版:唐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