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英雄故事(黄河边的英雄故事有哪些)
(来源:延安林业)
开栏的话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 ,全国林草系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林草生态建设和保护不断取得新突破,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公布的第三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6个先进事迹 ,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
本报今日起推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典型”专栏,以宣传弘扬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林草干部职工从中汲取智慧力量 、强化使命担当,为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谢利媛
黄河沿岸山势陡、土层薄 ,为何要在悬崖上种树?因为悬崖下面就是黄河,种树可以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陕西省宜川县地处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 。黄河在宜川境内全长66公里,宜川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宜川县薛家坪林场造林队队长王永红是“保护黄河幸福林”项目种植计划的负责人之一。十几年来 ,他和队友们腰捆绳索、手拿锄头,坚持在黄河边的陡峭石质山崖上凿石背土、栽树成林。
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
宜川县总结出一套石坑客土造林方法和大苗深栽深埋造林技术 。从2004年开始,王永红便和队员们一起在黄河边植树。
“队伍刚成立时只有四五个人 ,悬崖种树技术并不成熟,人少又欠缺经验,困难很大。 ”王永红介绍 ,为了能尽快上手,他带领队伍到外地学习,加上自己慢慢摸索 ,才逐渐掌握了造林技巧 。
在得知要对黄河沿岸石质山进行绿化后,王永红主动请缨。为完成好造林工程,他在添置打坑机械、自制洋镐和机泵管等常规造林器具的基础上,专门购买了绳子 ,用于石质山断崖上的造林地段。王永红凭借一套“石坑客土法”,带着造林人员在壶口瀑布上下游砌垒的石坑,做到了结实踩不塌 、浇水水不漏、栽树深度够 ,零事故、高质量地在悬崖上造林5000多亩 。
年复一年的坚持,悬崖造林队伍不断壮大。从2012年开始,宜川县陆续培养了8支专业造林队。
最大的造林队员57岁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 ,种庄稼收成不好,当地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在家留守的都是中老年人 。悬崖造林的难度非常大 ,造林队只能从当地召集相对年轻 、爬山比较熟练的汉子。王永红带领的是其中最年轻的一支,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
造林队伍中的高帮定今年57岁,加入造林队已有8年时间 ,他也是这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一位 。“看着亲手种下的树苗慢慢长大特别开心,现在荒山变绿了,空气也好了,沙尘暴天气也很少了。”高帮定说。
王永红与这支悬崖造林队感情深厚。彼此间除了认可这份工作的意义 ,还有在这种环境里建立的兄弟感情 。造林队的工作能够给队员带来不错的收入,还不用背井离乡。这些年,造林队多了一些年轻人。
要把黄河沿岸变绿
悬崖边种树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 ,但王永红和他的队员们已经驾轻就熟 。
悬崖上大部分为石质山地,土壤稀薄,造林队便一锤一锤就地取材 ,把大石块敲碎,围成石围子,把土背到坑里 ,再回填起来种树。没办法走过去的地方,他们就用绳子把人吊在峭壁上,然后再挖坑、填土、栽树。
受地质地形限制 ,有些地方根本种不下树 。年纪小的造林队员每到一处危险或者地形特殊的地方,总想种一棵纪念树。造林队员私下也会比拼,谁种的树位置最刁钻 、最难种。年轻队员爱冒险,这让王永红比较头疼 ,经常要进行安全教育 。
在宜川县造林人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累计完成石坑造林3万亩,治理荒山40多万亩 ,壶口瀑布周围林木覆盖率达到80%,黄河沿岸石质山裸露地段已逐渐变绿。当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明显提升。好生态也带来了好口碑 ,借助壶口瀑布的区位优势,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宜川县成为网红旅游打卡景点 ,带动了全县经济增长 。
王永红介绍,从“光秃秃”变成“绿油油 ”,把晋陕峡谷变成绿山 ,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他仍然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悬崖上追梦人的使命。
来源/绿色时报